鹏程钓鱼

海外的鱼类,外国海鱼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外的鱼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海外的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非洲最有名的淡水鱼?
  2. 有哪些常用的国外数据库?
  3. 为什么美国大量进口罗非鱼?

非洲最有名的淡水鱼

非洲最有名的淡水罗非鱼(非洲鲫鱼)因其适应性产量著称,是我国主要养殖水产品。

肉质鲜美,少刺,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2]罗非鱼因以上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素有“白肉三文鱼”、“21世纪之鱼”之称,近年已成为养殖、加工、出口的热点之一。

海外的鱼类,外国海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罗非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温度较高的地区,以池塘精养为主。除了内销外,部分企业利用罗非鱼制作鱼片鱼排等出口国外,为优良养殖品种

哪些常用的国外数据库?

世界鱼类数据库(英语:FishBase)是一个为搜集鱼类数据而创立的全球物种数据库。

[1]是世界上最大也是访问最频繁的鱼类数据库。[2]很多学术文献都有引用该数据库的资料。[3][4]世界鱼类数据库提供综合性的鱼类数据,包括分类信息、地理分布、寿命及形态特征、物种数量等等,它也会运用营养塔、检索表和生态地理学模型,并提供向其他数据库如仔鱼数据库、基因银行和IUCN红色名录的连接。[5]截至2011年8月,鱼类数据库有32,100个种及亚种的信息、将近300种语言的292,500个常用名、50,500张图片、46,000个科学文献参考。[6]每月点击量达3000万。[7]

什么美国大量进口罗非鱼?

原因无非两个:

海外的鱼类,外国海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供小于求

2、美国本地养殖成本

先说第一个吧。罗非鱼之所以在美国受到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的骨头少,全鱼就一根脊骨,没有肉中刺,这样的结构很适合美国人的餐饮习惯。一是它们不爱吃骨头多的鱼,吃起来麻烦;二是美国家庭主妇烹饪大都***用烤箱,罗非鱼因为骨头少,很适合做成两片鱼排直接放入烤箱烤,对于这种粗放式的烹饪方式,罗非鱼作为食材再适合不过了。

海外的鱼类,外国海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还有一点比较次要的是,罗非鱼鱼肉里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脂肪相对少,而且相比同样蛋白质高的深海鱼,它的价格非常便宜,所以特别受美国中下层人民的欢迎,而且罗非鱼也是美国监狱餐食的经常菜式,也是因为它的成本低。

那么这么多需求,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养殖呢?首先是因为维度问题,罗非鱼目前主要的产区在我国两广和海南地区,维度在26°N左右,这个维度的气温非常适合罗非鱼的生长;而美国大陆大部分地区都高于北纬26°,适合养殖罗非鱼的天然环境很少,不适宜大规模的养殖。

其次是成本问题,如果要在美国大规模养殖罗非鱼,那就要使用大棚等人工设备,这样无疑会增加不少养殖成本,而且美国工人的工资本身就比中国工人高,本地养殖的成本要远高于进口中国冷冻的罗非鱼,而且美国人对于新鲜鱼没有特别的嗜好,中国进口的冷冻罗非鱼既便宜,口感也不错,进口那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美国大量进口罗非鱼?因为美国国内需求量大,是刚需。

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的美国进口海产品就包括罗非鱼。

那么美国进口罗非鱼的数量是否就减少了呢?没有,2019年5月,广东某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仍然接到了30多条货柜罗非鱼的订单,而且客户要求尽快出货,美方可以承担70%的加征税费增加的成本,中方只需承担30%。这说明美国民众对罗非鱼的需要是刚性的。

2015年5月,美国进口新鲜的罗非鱼1642吨,合计1221.7万美元,进口冷冻的罗非鱼10123吨,合计3***1.6万美元。

美国主要从亚洲和拉丁美洲进口罗非鱼,冷冻罗非鱼进口主要是中国和印尼,新鲜罗非鱼进口主要是哥伦比亚、墨西哥、都拉斯斯等国。其中,从中国进口冷冻罗非鱼的数量占80%。

其实在十几年前,美国人很少吃罗非鱼,美国人主要吃三文鱼,金枪鱼鳕鱼深海鱼类。

还记得十几年前风靡中国的深海鱼油吗?就是从国外传回来的,因为深海鱼类中含有丰富的OMEGA-3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再加上美国FDA建议多食用鱼类,所以需求量愈来愈大,由于过度的捕捞和需求量的增加,深海鱼类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美国民众很多人吃不起,从而引进了非洲的罗非鱼。

非洲的罗非鱼生长速度快、容易饲养、很快填补了这个缺口,而且价格便宜,烹调方式也很适合美国人,可以煎鱼排,还可以烤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的鱼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的鱼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ctgfm.com/post/2408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