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程钓鱼

中国鱼类数据库,中国鱼类数据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鱼类数据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类数据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很多人引经据典,那得读过多少古籍?

很多人引经据典,那得读过多少古籍?

术业有专攻!我们现代人家中无资产,每一个人都有生存压力,有工作压力,不可能非常多的书,我建议要专攻一个方面,这一点我有体会,我专读先秦的书和有关先秦内容的书!这样读书,我也读出了成果。2015年,我出去了《山海经易读》一书,上海古籍出版,二年三印,各大网店书店热销,国家图书馆和一些大学图书馆收藏,还有几本有关先秦内容的书正在出版之中。


你提的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引经据典,一个是读书。一个人的文化高低有时还真与读书没有多大关系(这可以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便捕捉到,即便是不知道别人,最起码从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那里就能体验的到!他们书读的很少、有的甚至连学都没上过,可他们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咋显得那么有文化呢?这就是文化和知识的区别:文化更偏重于一个人的经历和阅历,知识就是书本上的那些死东西和死教条了。现实中我们习惯于把那些高学历的人视作有文化的人,其实不然!我曾不止一次说过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文化则更偏重于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这是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中国鱼类数据库,中国鱼类数据库官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回到题头的话题:一个人在讲话演讲和日常谈话中喜欢举例说明(或被我们称作引经据典)其实还是说明他们有亲身经历,最起码见过和听过那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是不会引用的。引经据典又比一般的引用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了,似乎是书本上古籍中的死条文,其实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在所谓的引经据典中很少会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他们只是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把书本上的东西完全化成了自己的经脉和血液(不止一次讲过)然后行云流水般引用到自己的谈话、演讲、辩论、文章中去!看上去是引经据典,其实已经把经典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变成了自己骨子里的东西。这样就会左右逢源而游刃有余!

关于读书的话题,我也讲过很多了(最起码在我们的头条里)一个人一辈子究竟应该读多少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读书的目的不同带来的效果就会不同,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某项技能!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考证某一项论证!学生读书和公务人员读书不一样!老师和学生读书也不一样!学者和作家读书又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读书目的不同!学生是为了应考和考试!老师是为了教授和讲课!公务人员是为了升职和加薪!学者是为了研究和考证!作家是为了积累和写作!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如何从这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自己的必读书目就是一个很费脑筋的问题!是看到就读!拿起就读!碰到就读!还是有所选择?这就要看你是抱着什么目的而去?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如果你单纯是为了在谈话、写作中做到引经据典,不妨我们的书读的庞杂些!什么经、文、史、哲,地理军事科技艺术等等方面的书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和阅读范围!但前提还是那句话!必须学透吃塌!不能一知半解不能走马观花不能似是而非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怕我们只学会一点只读懂一点!

中国鱼类数据库,中国鱼类数据库官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有意思。引经据典是和多读书是有必然关系的,但不代表非得读很多书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可以先入个门。

我的这个判断是在我的说话经验基础之上做出的。先分享一下,我曾对自己的一个说话经验总结。

“有头有尾,有理有据。”

中国鱼类数据库,中国鱼类数据库官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结论+理由(即,原因、影响、利害)+例证+出处(根源或用典)

2.结论=事实判断+价值判断

注:视情况,活学活用,随机搭配。

在上述2点中,都可以引经据典,但不要太多,就一两句话或一个故事足矣,毕竟说话不是写文章。把自己的要求先降下来,这样目标“引经据典”就缩小了范围,从浩瀚经典中择优选上那么一两本吃透,再了解点历史典故或者当代时事政治,基本就可以引经据典了,最重要的是活学活用,别生搬硬套。

我目前主要学的就是《论语》和《孟子》,而且随时会用上那么一两句,虽说不渊博,但也是个进步。当有了一点基础,再去看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把好的记下来。积累多了,引经据典则自然而然。

推荐书目:《论语》、《孟子》

其他:毛、邓、江、习的论断和思想,时事热点,中外历史故事,名人名言。

通过分类、汇编资料以便利用的办法,古人很早就有意识使用了。

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到汉代的《尔雅》,通过诂、言、训、亲、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畜等类别,将有关词语分门编排,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其中,诂、言、训属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其他属于名物方面的内容。后来模仿这种形式的书还有《小尔雅》、《广雅》、《埤雅》、《骈雅》、《通雅》、《别雅》,甚至产生了一门学问,叫“雅学”。到唐宋时,《尔雅》被升入儒家“十三经”之一。

而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资料汇编,则是类书了。类书是摘录、汇辑多种文献中的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地编排组织,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不过,清代学者已经看不起直接拿着类书做学问的办法了,所以当前人们一般从类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成为中国古籍辑佚、校勘和考证的重要资料来源角度来认识和利用它们

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魏曹丕于延康元年(ad220)命王象等人整理编辑的《皇览》,它分40余部,共800余万字。南北朝时产生的类书有不少,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编的《华林遍略》700卷;北齐·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360卷。南朝·梁·刘杳编撰的《寿光书苑》、刘孝标编撰的《类苑》、北齐后主时纂修的《修文殿御览》等。它们大都继承了《皇览》"包括群言、区分义别""随类相从"的体例。不过,隋代以前的古类书均已失传,只有只言片语还保留在其他古书里。

  

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隋唐之际的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郎时所编的《北堂书钞》,原为173卷,分80部,一共801类。其次有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100类,高士廉等编的《文思博要》1200卷,许敬宗等编的《东殿新书》200卷,张昌宗等编的《三教珠英》(后改名《海内珠英》)1300卷,徐坚等编的《初学记》30卷,白居易编的《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后来一般称《白氏六帖》)30卷等。上述类书现存世者仅有四种:《北唐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其中以《初学记》和《艺文类聚》最为著名,前者中华书局有标点整理本,后者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标点整理本,也有影印宋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鱼类数据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鱼类数据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ctgfm.com/post/3923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