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长江出现消失鱼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长江出现消失鱼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江鲥鱼是不是已经没有了?
生活的长江、钱塘江和珠江流域的年龄大一些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鲥鱼的美味,鲥鱼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最大可超过半米,体重可超过5公斤,体背部为墨绿或浅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嘴巴乳白色,幼鱼期在江河湖泊中生存,长到15厘米左右的时候进入大海,在海洋中上层水域成长。
鲥鱼又叫鲥鱼、时鱼、三来鱼、三黎鱼、混江龙等,以浮游生物为食,曾经是一种重要食材,肉质肥嫩、味道鲜美,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6.9克、脂肪17克,还含有糖类、钙、磷、铁、核黄素、烟酸等成分,营养很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张爱玲就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写完。其中的第一恨“鲥鱼多刺”,就是说鲥鱼非常美味,然而就是刺多,影响了吃鲥鱼的享受。古代一些诗词达人如苏轼、贺铸、何景明、郑板桥等都留下了关于石鱼的诗句,苏轼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
而中药学认为鲥鱼肉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强身的功能,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曾是地方进贡朝廷的补品,为御膳食材,有“鱼中之王”的美誉。
然而,这么好的一种鱼,如今在我国长江和珠江流域已难觅踪影,在珠江流域,上世纪90年就很少能看到珠江鲥鱼了,对此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说,最后一次被证实为珠江鲥出没的消息已经是90年代末,几乎在同一时期,钱塘江(富春江)和长江的鲥鱼也消失了。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三十年来,鲥鱼不只是让享受过鲥鱼美味的人为之念念不忘却再无口福,就是常年在长江,珠江全长江等流域上打渔的渔民也是再未曾见过鲥鱼。因此很多野生动物专家以及相关机构认为鲥鱼在我国很多河流流域中已经功能性灭绝。这被认为是继白鱀豚和长江白鲟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个坏消息。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现在水产市场上有鲥鱼啊,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可以买到实用啊!其实现在市场上的石油都不是我国产的石油,而是进口自东南亚或者南亚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乃至恒河流域和入海口的鲥鱼,另外进口自北美洲的鲥鱼也比较多,吃过这些鲥鱼的年龄大一些的朋友都会发现如今鲥鱼的味道都不如早先产自我国河流中的鲥鱼,但是很无奈,如今水产市场上基本上是没有一条产自我国的鲥鱼的。所以,对很多年轻朋友来说,我国的鲥鱼是从未遇见,听闻已是传说。
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长江口下游的鲥鱼常年产量都在50万千克左右,1***4年时曾高产达157.5万千克,之后开始逐年减少,至1985年仅有3万千克,进入90年代近乎绝迹,其趋于灭绝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使得鲥鱼趋于灭绝,我国也曾经提出并实施过鲥鱼保护***,比如开展鲥鱼人工授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研究,1987年3月起还曾对长江鲥鱼实施过短期(3年)禁捕规划,但长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仍无明显改变。
长江鲥鱼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绝迹了。它与刀鱼和河豚并称长江三鲜,三鲜中又以鲥鱼口味绝佳,有“鱼中之王”美称。专家说,鲥鱼每年四五月份进入长江产卵,到九十月份再回到海中,年年准时无误,故称鲥鱼。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利,所以又称“混江龙”。鲥鱼又与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鱼”。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美味珍馐,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美味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因其地有严子陵钓台,当地别称为“子陵鱼”。
鲥鱼历史上就因许多文人称颂而名声大噪,苏轼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王安石则说:“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成为贡品,进入了紫禁皇城。至清代康熙年间,鲥鱼已被列为“满汉全席”中的重要菜肴。而说起鲥鱼,不少现代人反而记得张爱玲的感叹: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未完。
其实多刺之叹并非始于张爱玲。我在翻阅清光绪甲申年(1884)《潮阳县志》“物产”卷时就发现“鲥鱼”的词条:甘肥异常,腹下细骨如箭镞,味甘在皮鳞之交。彭渊材谓“一恨鲥鱼多骨也。” 彭渊材为北宋名士、音乐家,他总结了“平生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曾巩)不能诗。张爱玲不过是模仿彭渊材而已! 而如今,更应该感叹的是长江鲥鱼的灭绝,真是“鲥”不我与,当年的鲥鱼是吃不到了。
现在能吃到的鲥鱼大多是从美国引进养殖的品种,还有一些是直接从缅甸等地进口的。 鲥鱼是洄游鱼类,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沿海进入长江,在沿江湖内产卵。长江下游段,水面宽,水草多,是鲥鱼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宋朝梅尧臣所留名句:“四月鲥鱼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就是描写当时渔家捕捞鲥鱼的景象。郑板桥诗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鲥鱼三四月最为味美,所以鲥鱼菜的做法比较单一,常见的是清蒸。潮汕的做法是用酸梅酱蒸,美味得让人停不下筷子。
作为一种洄游鱼类,鲥鱼并非长江特有,我国的其他江河水系也有,江南一带的许多物产出名,或许与当地经济文化发达,有条件出了许多美食家,从而留下许多诗文记载有关系。
潮汕文献中对鲥鱼也有不少记载,清嘉庆版《澄海县志》载:“鲥鱼,体长色白,腹下有三角鳞,如甲肪在甲中,初夏时至余月则无。”广东有鲥鱼,同时还有三黎、鳓鱼与鲥鱼无论外表、味道极为相似有些书籍还为此有过争论。《揭阳县正续志》就认为鲥鱼即三黎:“鲥,土人名三黎鱼,盛于四月。鳞白如银,腹下细骨如箭镞。味甘在皮鳞之交。”清代学者屈大均也认为“三黎者鲥也,是一物而以大小异”,意思是三黎是小鲥鱼。实际上鲥鱼和三黎、鳓鱼都同属于鲱科鱼类,是同宗的堂兄弟,只是机缘巧合不同,于是命运遭遇也不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江出现消失鱼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江出现消失鱼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