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鱼类的记载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鱼类的记载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鱼的历史?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在三叶虫之后,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一种外形似鱼,头部无上下颌骨,身上披有骨质甲片的“甲胄鱼”已经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真正的鱼类登场了。到了泥盆纪,鱼类进入繁殖盛期,一时地球上成了鱼类的世界。
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距今4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他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称为“鱼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有没有历史文献关于鳄鱼的记载?
鳄鱼
古语所谓“鳄”,本指马来鳄或湾鳄类的大鳄,鳄可能与惊愕之义有关,样子很吓人。扬子鳄只是普通的鳄,古人叫“鼍”,字亦作“鮀”。
鳄鱼1.扬子鳄2.马来鳄3.湾鳄4.湾鳄的“双角”
古书所谓龙,有角曰虬,无角曰螭。湾鳄耳后有两条隆起的骨头,形如双角。所谓龙角,也可能是模仿湾鳄头上的这种骨状凸起。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云垂烟接”,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古气候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世界上仅有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两种生活在温带需要冬眠的鳄。因气候原因每到初冬时它们便进入冬眠期,当春天(农历二月)大地解冻时,蛰伏了一冬天的它们开始外出活动,同时也到了黄河流域开始下雨的季节。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渴求有一种神灵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鳄鱼对水旱风雨最敏感。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有关鳄鱼的记载,《礼记》中就曾记载了有关鳄鱼的事迹,到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鳄鱼为题,写出《祭鳄鱼文》的讨贼文,义正辞严,吓退鳄患。而演义小说里比如《水浒传》中的朱贵被称为“旱地忽律”,忽律就是鳄鱼的意思,,证明中原地区的古人对于鳄鱼还是有一定认知的。因此扬子鳄是古代文献中的明星动物,出场率极高,而扬子鳄也被附会了神话背景,被称为鼉龙,与先前的狮子一样,也是龙族成员了,而在中国,短吻鳄科的别称也就是鼍科。扬子鳄是世界上最小的鳄种之一,体重只有35kg左右,因此并没有什么伤人的事迹,反倒是它自己因为皮与肉的价值而遭到人类的捕杀。《本草纲目》中记载土龙,“南人珍其肉,以为嫁娶之敬”,而土龙就是扬子鳄的另外一个别称。而鳄鱼皮也是古人捕杀鳄鱼的一大原因,虽然古代没有鳄鱼皮包和皮鞋,但是鼍皮向来是制作战鼓的优质原料,“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鱼类的记载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鱼类的记载资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