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mk50鱼类图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mk50鱼类图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国的Mk-50鱼雷使用何种动力系统?
Mk-50鱼雷的动力装置为格瑞特公司研制的热动力闭式循环系统,能源为锂与六氟化硫气体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此系统称为储存化学能推进系统。它是一种双回路闭式循环动力系统。第一回路由装有固体金属燃料的锅炉反应器、液态六氟化硫(***6)储存器及两者之间的连接管路等组成。六氟化硫气体在数十巴压力下变成液体,置于储存器内,有气管通往锅炉反应器。锅炉反应器是由耐高压不锈钢制成的,其内部的固态金属锂呈蜂窝状,上有5个孔。反应的外壁缠绕有螺旋水管。启动时,点燃点火药产生高压高温气体,使固体金属迅速熔化成液态,接着六氟化硫经减压后,以气体形式通过喷嘴喷入反应器内,与液态锂起反应。反应生成物LF和i2S都是固体,且比重大于液态锂,故下沉到反应器底部,另外,反应生成物的体积比反应前的液态锂的体积小,所以锅炉反应器中不会因反应物出现而使液锂溢出。由于液态锂总是浮在上面,所以化学反应仅在液锂上表面进行,是稳定的等面燃烧,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也是稳定均匀的,从而保证了整个动力系统的工作稳定。从第一回路看,整个回路工作时,没有任何反应产物排出雷外,故第一回路是个闭环。
第二回路包括反应器外壁上的螺旋水管、汽轮机和冷凝装置等。锂和六氟化硫反应生成大量的热,此热迅速把反应器外壁上螺旋水管内的水加热到600℃、80巴的高压过热蒸汽,推动汽轮机高速转动而作功,作功后的废汽被管路引到壳体冷凝器内,它是一些与鱼雷壳体构成一体的螺旋管,废蒸汽在壳体冷凝器内进行冷却以排出废热,废热经壳体传到雷体外被流动的海水带走。废汽在冷凝器内全部冷凝成水,冷凝水由一个泵将其泵至反应器外壁上的螺旋水管内供再次循环使用。在整个二回路中不向雷外排出任何物质,所以也是闭环。
该动力系统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从而提高了鱼雷的航速和航程,其速度比Mk-46鱼雷提高了10节或更多些。因闭式循环系统不向外排气,无排气噪声和排气航迹,大大提高了鱼雷的安静性和隐蔽性。
MK50鱼雷的动力装置***用了以锂与六氟化硫气体化学反应为能源的闭式循环热动力系统。这种先进而独特的动力系统能量密度高,且因闭式循环系统不用向外排气,没有排气噪声和排气航迹,从而大大降低了鱼雷航行时的自噪声和红外特征,使鱼雷具有更好的安静性和隐蔽性。
现代鱼雷的制导方式有哪些?未命中目标的鱼雷如何自毁?
tin.fish.torpedo〔鱼雷🐟〕是一型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水中攻击型武器的“老兵”……
“鱼雷”🐟最早出现时是依靠发动机推进人工瞄准发射后“直航”式撞击打击目标的模式。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二战时期***用了“线导”控制技术和“自导”模式“自主寻找目标”两种技术+可控制爆炸并行的方式。
现代版的重型鱼雷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微电脑技术的进步大多数都是***用:“线导+主/被动声制导”技术+可控爆炸(例如:美国人的“MK48”/“MK50”系列鱼雷)。
一般“鱼雷”都具备“控制爆炸”“自毁”爆炸能力,但是也有“失灵”的记录、美国曾经一枚鱼雷发射失败后竟然完好无损的在大海里漂流到某国海域、被渔民当“废铜烂铁”检到……。
现代版鱼雷已经实现了潜艇发射、舰艇发射、机载搭载发射多种发射模式是“反舰导弹”的有力“黄金搭档”。
“反舰导弹”以及反舰“鱼雷”控制系统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自导”自主寻找攻击目标的性能。
美军第24艘濒海战斗舰通过验收,其性能有没有什么提升?
说的应该就是下面这一艘圣路易斯号濒海战斗舰的通过验收,说它有所提升,顶多是模块化结构进行一部分改进,剩下没什么主要的变化,和其他的自由级濒海战斗舰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濒海战斗舰这东西本身也不是为了给大规模的海战预备的,就拿这个圣路易斯号为例吧,上面搭载的武器就一个57mm舰炮,4个30mm机炮,2个20mm机枪,RIM116导弹,Mk50鱼雷,再不就RGM-114L地狱火导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武器了,武备上,很是不足的那种。
这东西定位就是定位在近海浅海,玩个反潜、巡逻、扫雷什么的还凑合,打海战的话,根本就打不了,说实话,其实就是个大号的护卫舰罢了,以前护卫舰干啥活,他就干啥活,防空能力一般。他那个地狱火导弹,其实是反坦克导弹,在海上,他能打的主要是快艇一类的,像什么驱逐舰护卫舰,根本就打不了。
所谓的这个模块化设计,也就是两个模块,水面作战模块和水雷作战模块。水面作战模块主要对付的是那些小艇,导弹艇之类的东西,武器上面用的是地狱火、机炮和机枪,再不就直升机。水雷模块组里面,在水面扫扫雷,起飞个直升机无人机扫雷,干这些活的。说白了,这东西就是个***级别的,不是什么主力战舰,更不是孔先生说的全能武士,搞得好像美国海军要围绕濒海战斗舰要建设一样。
濒海战斗舰这东西干的就是脏活累活,出海打仗的话,顶多是仗要打完了,他去解决个残余,扫扫雷,对付一下那些***式的快艇。美国海军其实也不怎么看好濒海战斗舰这个东西,相反,美国海岸警卫队比较喜欢,对付那些走私的毒贩比较好。
两型濒海战斗舰,一“自由”,一“独立”,前者是洛马的杰作,后者则为通用而打造。第24艘濒海战斗舰属“自由”级的第10艘“圣路易斯”号,首舰“自由”号是2008年入役后,一再进行改进和升级,第10艘主要加装的是24个单元的垂发系统,打击水面目标的能力得以加强,不过,相比前9艘“自由”级,仅此而已。
美国濒海战斗舰的研究,开启在“冷战”之后,当美军看到瑞典“维斯比”,挪威之“盾牌”后,以为艇小续航力并不小,正合了当时“由海向陆”的心思,更换不同作战模块,部署在全球近海,不是大有用场吗?吨位小,满载排水量3450吨,吃水浅,可以部署在世界40%的近海,以其强大的电子和信息能力,可以长期保持前沿存在,接省了多少大舰部署费用,可以节约一大笔资金,同时可省力、省心。说白了就是控制世界近海的一种得力工具。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随着国际近海反舰力量的发展,濒海战斗舰的缺点,也被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火力偏弱,近岸不能作为独立的存在,生存性变差,部署性也难以“自由”,因而大伤脑筋,曾经一度,订单越减越少,失去了发展濒海战斗舰的信心,正在发展一型FC(X)的护卫舰。心是这样想,但劲不能一处使,架不住洛马和通用两家大公司的“诱惑”,但讲升级以后的“自由”大不同,似可生存在大国近岸之外的地区,不受影响,这便是我们眼前的“圣路易斯”号了,不管“独立”,还是“自由”,还会接着造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mk50鱼类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mk50鱼类图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