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甲胺钓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三甲胺钓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氧化三甲胺窝料配比?
每200克饵料或窝料之中,掺入1克氧化三甲胺是比较合适的。氧化三甲胺是一种饲料添加剂,掺入饵料或窝料之中,诱鱼的效果更好一些。但氧化三甲胺跟小药一样,都属于***的物质,而不能作为主要原料,用量不能太多,太多会适得其反。
除了氧化三甲胺,还可以在饵料或窝料之中掺入其它一些味道浓的小药,诱鱼效果会更好。
谷氨酸在鱼饵中的作用?
当今氨基酸类的东西特别的多,对鱼类有作用的有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核苷酸、牛磺酸等等,都是氨基酸类。这些氨基酸对不同鱼类及大小个体不同的鱼用途是不同的。
比如谷氨酸对鲤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的诱钓效果就比较明显。因自然界里各种动植物中都富含谷氨酸,而鱼类在正常的生长环境中能很容易的从能周围的动植物中摄取到谷氨酸,所以谷氨酸是最早被用于垂钓的一种小药。谷氨酸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味素,它的作用是增加饵料的鲜味,所以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谷氨酸,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可以加到饵料总重量的0.5--1%。
现在最有代表性的氨基酸成品就是甘氨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甜菜碱,他的化学名字叫甘氨酸三甲胺纳盐,它是一种季铵型生物碱,最早应用于各种饲料添加剂,后被我们钓友认识,其实他的作用也是增加饵料的甜味和鲜味,增加适口性。它对各种淡水鱼都有一定的作用,蚯蚓体内含有此氨基酸最高,它在饵料里的应用一般为0.1—0.3%,不宜过多。有些鱼饵厂家把多种氨基酸按一定比例配合成综合型氨基酸,便于鱼友们使用。笔者感觉老鬼公司出品的氨基酸就是这种复合型氨基酸,它在饵料的应用中,应添加垂钓饵料总量的0.5—3%,不管哪种氨基酸用量都不宜过多。
应用氨基酸在水温较冷的时候效果较理想一些,比如早春,晚秋,雨后等。用氨基酸类的小药对喂颗粒的鱼效果较好,对自然生态中生长的鱼效果不是太理想,笔者对氨基酸类的感觉就这样多。
腥饵钓的都是小鲫鱼为什么?
谢谢邀请。腥饵招惹小鱼是钓鱼人普遍知道的,但其中的深层原因恐怕了解不多。本文就此话题,聊聊腥饵、小鱼间的关系,看能否解开钓友心中的疑惑。
▲首先,鲫鱼适应能力强,在众多水域栖息、繁衍,所以各地垂钓用腥饵均能斩获小鲫鱼,其实除此之外,像白条、翘嘴、甚至趴地虎,这种小杂鱼也对腥味非常敏感。
▲众所周知,相当部分鱼属于杂食性的,而体型较小的如鲫鱼等对腥味却情有独钟,因此小鱼与腥饵两者都有一定的原因。
探究为何小鱼偏口腥饵,先了解小鱼的习性特点及资源情况,挖掘其中深层原因。
1、小鱼数量及其分布:鱼长期进化及自然选择的原因,大鱼孵化大量鱼籽,数量以万计,自然水域中,小鱼的数量远远超过大鱼,分布在水域各个水层。像白条主要游弋在上层水域,而麦穗鱼逗留在中层水域,趴地虎栖息下层水。因此不管在哪个水层,都会碰到小鱼,试图躲过基本不现实。
2、小鱼的习性:鱼的习性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变化,各个器官成熟、完善,其中食性表现尤为突出。小鱼嘴小、口尖,消化摄食能力低,比如小鲫鱼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及植物碎屑为食,对略微硬点、个头大点的食物却无能为力。对腥味、甜味等强烈、突出的气味则尤其敏锐,一旦通过灵敏的嗅觉感知,便从四面八方聚集。
腥饵的数量众多,按照成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多含高蛋白,大多以虾粉为主要材料,还包括蚯蚓粉、蚕蛹粉、骨粉等。另类是浓腥与臭腥,这类饵料适合鲶鱼、鳝鱼等无磷类的肉食鱼。单纯的腥味对鱼的吸引力有限,一般与其他味型搭配,如香味。冬季水温低,腥香味更容易受鱼的青睐,但此时对小鱼的诱集更强劲。
前文介绍了小鱼的习性及腥味饵料的特点,那么腥味钓饵就不能钓大点的鲫鱼吗?其实不然,具体如下:
▲冬季水温低,其他窝料发窝缓慢、时间较长,腥味面饵雾化快,且浓厚的气味穿透力强,短时间诱集远距离的鱼。因此到达钓点,高频率抽窝聚鱼。
▲除去腥味面饵,腥味的荤饵,尤其是蚯蚓,它是钓大鲫鱼的利器。与面饵的腥不同,蚯蚓属于土腥味,味道淡一些。对小鲫鱼的吸引力弱一些,恰好将他们筛选、过滤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甲胺钓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甲胺钓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